媒体报道

2009年媒体报道

信贷扩张,银行如何“接招”

发布日期:2009年01月12日

  

  承担四万亿元投资的半数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挑战大过机遇。面对政策性很强的放贷任务,商业银行实际上是自己掏钱,让别人办事,如何防止由此导致的“只讲效果,不讲节约”的结果,显然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 。

  中央政府出台的4万亿刺激经济十策为2008年的寒冬增添了温暖,而且给各个部门带来了无限遐想。但是,这4万亿元对银行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蛋糕”还是“包袱”?十项措施中,与银行直接相关的是4万亿元投资和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而且取消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但这一切向外界释放出的一个强烈信号是,接下来迎接银行的必定是严峻的考验。

  考验一:不良资产的增加

  所谓“4万亿”,是指到2010年底,国务院十项措施中的工程建设初步匡算约需投资人民币4万亿元。而新增的4万亿元投资中,中央政府承担的金额为 1.18万亿元,剩下约2/3的资金应该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配套、地方配套以及国际金融资金注入,等等。外界分析称,商业银行的贷款将成为配套资金的主力军,保守估计,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至少要占到2万亿元左右。现在,已有多家上市银行发布公告称,将调整明年的信贷结构。

  此次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延续了1998年之后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式。然而,每一次经济起伏,每一次信贷规模的扩张,都给银行留下了不良资产增加的问题。因此,政府扩大投资规模对银行来说往往是考验大过机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吴念鲁接受《中国财富》记者采访时说,面对当前经济不断下滑甚至萎缩的状况,银行的主要压力就是不良资产的增加和产能过剩的凸显。

  因为按照西方的一种测算方法,一个国家的GDP每下降1%,银行的不良资产就会增加0.3%,如果我国的GDP从11%下降到8%,那么,银行的不良资产就会增加近1%。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不断下滑,偿还贷款的能力会随之减弱,甚至无法偿还银行贷款。

  另外,美国70%的GDP是靠消费拉动的,但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消费出现下滑,经济随之进入衰退状态。然而,我国1/5的GDP依赖出口,主要是靠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消费。现在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消费减少了,我们想自己消费是没办法的。所以,外需不足将导致许多提供出口商品、出口劳务企业倒闭,最终致使我国的产能进一步过剩。

  考验二:贷款项目潜藏的不确定性

  调查中记者发现,各家银行正在积极响应中央政府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要求,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预计有 7家银行将在2008年内新增贷款3000亿元。其中,建设银行将在完成年度信贷计划的基础上,2008年年底前再增加信贷投放300亿~500亿元;农业银行在确保全年完成3600亿元信贷计划的基础上,再增加500亿元信贷投放;农发行年底前再投放贷款550亿元;国开行在年底前确保新增发放600亿元人民币贷款;中信银行将再力争增加150亿元信贷投放;北京银行拟新增550亿元授信额度;光大银行预计在2009年可实现新增有效投放金额600亿元。除此之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也分别表示要在年内扩大信贷投放,但具体的新增信贷规模还没有估算。

  综上所述,2008年年底前,各大银行不断新增贷款的金额以及贷款投资趋向的不断延伸,迫使人们心中反复“长草”,无非是希望自己能够夺得更多商业银行的“青睐”。同时,伴随着“国十条”的出台以及货币政策的适度放松,商业银行的贷款如何发放、商业银行是否具有自主选

  择贷款项目的权利,也成为各界揣测的焦点。

  采访中记者得知,政府引导型的项目在商业银行的投资项目选择中比较“抢眼”。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的一位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为了配合国家刺激内需的计划,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是分内的事,但是银行最大的风险来自所选择的投资项目本身。比如“高铁”项目,在各大银行的眼中就是“香饽饽”,因为“高铁”项目有政府担保,贷款质量高、风险低,项目一经落实,银行将来信贷资金投入就不会出现问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谢太峰接受采访时认为,4万亿投资对银行来说,是机遇但又隐藏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所谓机遇,是指4万亿的投资项目是经过选择的,其中不乏一些优质的大项目,对银行来说,投资一个大的项目和投资若干个小的项目,成本是不一样的。银行如果能争取到大项目,自然是一种机遇和收获。

  所谓的不确定性就在于,从目前的迹象来看,地方政府所报的投资项目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甚至有数据显示已经到了18万亿元,而2007年我国的GDP才24万亿元,这说明地方政府所报的投资计划显然带有盲目性。而这些项目所需的资金是地方财政能力支持不了,这就自然而然地将资金的来源更多地指向了银行贷款,银行的风险便由此而生。如果银行本身不对贷款项目做出精心的挑选,投入以后很可能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考验三:贷款性质造成银行被动性

  就在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没几天,央行对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作出了明确批示,要求银行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长期融资。

  针对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政府一再强调“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各大银行一方面紧锣密鼓筹备着自己的信贷计划,另一方面又谨慎行事,希望将不良贷款的增长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作为4万亿元方案的一部分,2008年内先安排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基建项目投向和资金已经明确:投向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 340亿元,投向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250亿元。

  吴念鲁认为,银行的资金属流动性资金,如果将银行的短期资金作为长期资金使用,用来搞基础建设,银行资金的正常周转必将受到影响,进而给银行带来风险。不是说银行的资金绝对不能作为长期贷款来用,而是说必须区别贷款项目。如果一个项目短、平、快,很短的时间就能够偿还贷款并带来收益,银行显然是乐见其成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接受采访时认为,这种带有强制性的银行贷款,银行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收益和风险的确立,银行没有太多的空间,只是为了配合政府的强制行为而做出的信贷调整。实际上,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了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谢太峰直言,对银行来说,应该将隐藏在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中的风险区别开来。如果是商业性贷款,政府部门应该引导银行贷款,银行则根据自己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去评判项目,符合“三性原则”的项目,银行可以贷款,不符合的则不贷,政府无权干预,因为银行是商业性的机构。

  同时会有一些项目带有政策性,如果政府鼓励商业银行进入政策性贷款领域,那么,就必须对这些由于政策性的原因造成的贷款风险,给予政策性的支持。

  4万亿元只是一个空洞的数字,如何赋予它实际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对银行来说,面对庞大的政策性贷款,所要承担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一个人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人家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人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人家的钱办人家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银行为配合国家的刺激计划而提供的政策性很强的贷款,实际上相当于自己掏钱,让别人办事,如何防止“只讲效果,不讲节约”的结果,显然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2009年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