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抄底”之声喧闹了近半年后,中国五矿集团、中国铝业等企业近期纷纷出手,大手笔收购海外业务相关企业的股权,谋划战略重组。
中铝向力拓(Rio Tinto)增资195亿美元,将整体持股比例增至18%,并获得力拓集团有关铁矿、铜矿与铝资产的部分股权。五矿计划斥资17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第二大锌矿公司OZ矿业公司的全部股份。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月24日最新报道,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将买入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FMG 16.5%的股份。
而在“并购潮”风起的背后,银行也频频现身。国家开发银行在去年年初就为中铝并购案提供了80亿美元贷款和70亿美元授信后,今年再次牵头为该项目融资。
光大证券银行业研究员金麟认为,在国家力挺产业升级的宏观背景下,企业并购重组的机会必然增多,银行在这方面将大有可为。
“今年,并购贷款业务会实现‘井喷’式的增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然这主要是由于银行之前从未从事此项业务,可比基数较小。
庞大新兴的市场背后,隐藏了怎样的风险?银行从中铝并购贷款中可获得怎样的借鉴?
跨国并购 风险难控
“海外并购需要考虑比国内并购更多的风险因素,除了经营、财务等,政治、法律、文化也是值得关注的风险所在。”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研讨会组委会主任、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指出,就中铝注资力拓一事而言,有来自国家和公司两个层面风险需要并购贷款发放银行谨慎防范。
澳大利亚参议院议员Barnaby Joyce此前曾明确表示:“由于参与投资的都是中国国有控股公司,因此这关系到将澳大利亚的国有资产出售给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而自然资源恰恰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事实上,中铝对力拓的增资已经遭遇到来自董事会、股东以及澳大利亚政府的不同意见,在贸易保护主义再次隐现的当下,跨国并购更加容易遭到来自当地政府方面的阻挠。
“从国际经验来看,跨国并购对两家企业的发展并不一定好。”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对于提供贷款的银行而言,要明确此类贷款与以实体经营活动为基础的贷款不同,其风险主要来源于跨国并购企业之间能否通过重组实现“1+1”大于“2”的结果,而这一般很难预先评估,企业的现金流回收并无可靠保证。
根据中铝对2008年全年财务数据进行的初步测算,去年铝产品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中铝利润大幅下滑。公司从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全年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50%以上。与此同时,中铝在今年1月还有一笔18亿美元的贷款到期,再加上2008年需要偿还国开行80亿美元贷款的2.6亿美元利息,中铝的资金流显然已十分紧张。
试水投行业务?
金麟认为,多家银行愿意为此次并购提供资金,一方面出于国家资源政策上的考虑,更多地应理解为一种战略性布局,即大型商业银行向投行业务扩展或转型的尝试。
“按性质来分,并购贷款确实属于投行业务,但目前中铝收购力拓的案例中,银行扮演的仍然主要是单纯的借款人角色。”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称。
奚君羊也表示认同,商业银行在提供咨询和并购方案的同时还进行贷款,这实际是准投行业务。虽然中国银监会于去年底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正式对并购贷款开闸,但其他方面法律上的屏障仍然存在。
银团贷款模式可复制
国务院副秘书长、前中铝集团董事长肖亚庆2月1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牵头负责中铝并购力拓的融资,目前已经有多个银行愿意为中铝提供贷款。
“这是一种银团贷款模式,有助于贷款提供行分散风险。”奚君羊称。但郭田勇认为,部分还是由于这一并购项目所需资金量太大,单独某家银行无法承担,且相关的监管机构对避免贷款过度集中也有相关规定。
“这次并购贷款如果成功投放,其借鉴意义将是巨大的。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银行贷款将成为企业实施并购的重要资金来源,成为撬动跨国企业重组的杠杆。”奚君羊分析认为。
郭田勇也指出,未来这种以银团为模式的并购贷款业务可能成为主流,因此牵头银行对并购项目的了解、考察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