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交流
10月29日,由光大集团承办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绿色金融”主题平行论坛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举行。在平行论坛圆桌交流环节,各位受邀嘉宾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围绕“转型金融”主题展开深入对话,聚焦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现实需求,探讨如何提升转型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分享实践经验和前沿洞察,共同探寻推动绿色金融服务传统行业转型发展的可行路径与破局之道。

“对企业而言,转型金融不仅是满足合规要求的必要之举,更是一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机遇。”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她指出,企业应尽早制定科学的转型路径,并积极对接金融机构,以获取低成本资金支持。对金融机构而言,传统产业巨大的转型需求蕴藏着广阔的蓝海市场。王遥同时表示,当前转型金融的发展仍面临着数据质量不高、碳核算能力薄弱以及经济可行性评估困难等问题,可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提升碳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为金融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河钢集团董事长刘键表示,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多集中投向固定资产投资或技术改造项目,对于绿色技术研发这类“非资产型”创新投入的支持仍显不足。“这些研发活动虽不直接形成实物资产,却是实现深度脱碳的核心驱动力。我们期待金融机构能够创新服务模式,开发更具灵活性的信贷和融资工具,为前沿低碳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法兰克福金融协会董事总经理胡贝图斯·韦斯(Hubertus Vaeth)表示,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要求企业公开披露转型路径与资本支出计划,明确投资需与气候目标挂钩,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行为逻辑。他还指出,动态上升的碳价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减排信号。“加快绿色转型能够增强商业模式的韧性,也能够更好抵御未来的风险,提升未来的竞争能力,并能够更好地节省成本,包括获得低成本融资。”
北京绿交所董事长王乃祥表示,转型金融的识别问题对于金融机构发放绿色信贷、转型信贷至关重要,原因在于很多企业、项目缺乏碳核算数据。对此,他认为重点是要帮助企业低成本、系统化地建立碳排放核算的能力,并借助科技手段和第三方见证来确保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周苑则从算力与AI角度提出新思路。她认为,人工智能不仅是能耗大户,更是赋能千行百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我们可以通过卫星遥感、AI算法实时追踪碳足迹,让减排过程可追溯、可验证。”她表示“未来智算中心应优先使用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并通过大模型算法优化电力调度,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智能协同。”
在长达50分钟的思想碰撞后,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转型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协同发力。随着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手段持续赋能、国际合作日益深化,绿色金融将在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挥更大作用。
主持人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总结道:“转型金融不仅是一个技术方案,更是代表了国家与企业发展的远见。”他强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让我们将今天的共识转化为明天的行动,积极助力绿色转型,共同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绿色金融白皮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金融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具,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皮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绿色金融的理论脉络和政策体系发展,分析绿色金融在推进全球治理、助力能源革命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实践途径。
白皮书总结了中国绿色金融在产品创新、服务产业绿色转型和金融服务模式升级等方面的发展成效。围绕节能环保与循环经济、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绿色交通与智慧驾驶、绿色建筑等关键产业领域,我国通过科技赋能、普惠延伸、供应链协同三大“绿色+”融合路径,推动构建了覆盖全行业、贯穿产业链、兼顾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白皮书还深入分析当前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建议、未来展望以及发展倡议。介绍了光大集团构建“金融+产业+生态”协同新模式,以及推进“综合金融+绿色产业”的特色实践,为行业提供参考范式。

▲扫码可查看《绿色金融白皮书》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