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光大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集团副董事长臧秋涛,光大银行郭友行长、蔡浩仪监事长、林立常务副行长、李杰副行长、卢鸿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以及专职董事出席上市仪式。
光大银行本次H股发行定价3.98港元/股(3.14元人民币/股),超额配售选择权(即“绿鞋”)行使前,发行规模58.4亿股,融资约30亿美元;若绿鞋获全额行使,则发行规模将达66.0亿股,融资约34亿美元。
三次冲刺,实现“超光速”上市
光大银行本次H股上市历经三年坎坷,终于岁末冲刺成功,不仅成为2013年香港市场大型IPO的收官之作,更是成为最后一家登陆香港市场的中央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也完成了五年前提出光大银行A+H上市的心愿。
光大银行的H股上市过程几乎是在诠释“曲折”二字的内涵。2010年8月,光大银行A股上市时透露出这样的意愿:计划A+H两地上市。
因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市低迷,光大银行H股上市计划不得不搁浅;2011年3月,光大银行H股上市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并于当年6月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又遇欧债危机不得不再次推迟H股上市计划。2012年第二次重启上市计划并于当年6月再次获得批准,但由于市场持续低迷,为保护股东利益,光大银行主动暂缓上市。今年12月10日,光大银行公布招股说明书,13日确定最终发行价格,20日上市交易,从公开招股到上市只用了10天时间,在实现了“超光速”上市的同时,还将2013年香港“融资王”的头衔戴到了头上。正如光大银行郭友行长所说,“此次H股IPO可谓过程艰难,但结局圆满。光大银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业绩和回报,通过可持续发展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多项创新,创造了多个记录
在本次发行中,光大银行创造了多项纪录,主要特点如下:
1、成为年度最大IPO发行。若绿鞋获全额行使,本次发行融资34亿美元。光大银行不仅成为2013年香港IPO集资王,同时成为2011年以来香港市场最大银行业IPO、2013年亚洲市场(除日本外)最大IPO以及2013年全球第三大IPO。
2、引入最大基石投资者。在近年来所有香港IPO中,本次发行锁定的基石投资者家数最多。同时,中国海运集团斥资8亿美元成为2011年以来香港市场单一规模最大基石投资。
3、实现多项创新
一是设置发售量调整权:本次发行设置了发售量调整权,使光大银行能够在初始发行规模的基础上,除了通过“绿鞋”增发15%股份外,有权再额外增发15%股份,最大程度上确保了调整发行规模的灵活性。光大银行成为首家在香港IPO中设置发售量调整权的中资企业。
二是设定POWL发行规模:本次发行对日本POWL设置了固定发行规模为5亿股,最大程度上确保了相关需求的确定性。
三是突破基石比例限制:按照初始最小发行规模,本次发行基石投资者比例接近70%,突破了不超过50%的常规安排,既充分考虑了重要投资者的配售需求,又为发行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
资本到位,奠定了未来发展基础
光大银行本次发行所得募集资金将全额补充核心资本,资本充足率将提高约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将分别接近9%和11%,进一步满足资本充足监管要求和银行业务发展需求。光大银行林立常务副行长对此表示:“本次H股上市除了完成200亿元人民币亟需的融资外,更重要的是在A股上市之后,又搭建了一个国际资本市场平台。今后,银行将通过组合式安排补充资本:一是调整业务结构,减少资本消耗;二是增强盈利能力,加强资本内生补充;三是积极探索二级资本工具、优先股等创新资本补充工具。”
(光大银行上市办)